净水构筑物的管理

水质净化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供水能满足用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对于村镇水厂而言,要求供水逐步达到GB 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此,必须加强对净水构筑物的运行管理,确保安全可靠的运行。

一、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为了确保沉淀池出水水质和节省絮凝剂投加量,在运行管理中要及时掌握原水水质的变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絮凝剂的适宜投加量和使用好必需的助凝剂,同时应及时排除积泥。

1.及时掌握原水水质变化情况

絮凝剂的投加量与原水水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操作人员对原水的浊度、PH值、碱度必须定时进行测定。通常每2h应测定一次水温、浑浊度和PH值,每班应测定 1〜2次碱度,以便及时调整絮凝剂的投加量。

2.确定絮凝剂的投加量

通常由化验室根据原水水质情况通过混凝试验初步确定适宜的絮凝剂投加量。操作人员先按化验室提供的数据投矾,再随时观察絮凝池中絮体凝结情况和沉淀池絮体沉淀情况,测定沉淀池出水浑浊度是否在10mg/L以内。如果絮体凝结情况良好,沉淀池出水又符合要求,就不必调整絮凝剂的投加量。

一般说来,原水浑浊度在200mg/L左右,则在絮凝池进口处已能明显看到密集、细小而结实的絮体颗粒。随着流速减低,絮体逐渐增大。到絮凝池后部,颗粒之间界限清楚,形成的泥水分离面清晰而透明,犹如聚集的云块。进人沉淀池后,流速更慢,泥水分离,絮体浓度随之减低。上述情况表明运行正常,凝聚剂投加量适宜。

如果在絮凝池后部已出现明显的泥水分离现象,说明凝聚剂投加过量。如果在絮凝池后部和沉淀池进口处没有泥水分离现象,水呈浑浊模糊状,表明凝聚剂投加量不够。

对于浑浊度在50度以下的原水,结成的絮体一般类似小雪花片形状,密度小,颗粒轻而不结实。在絮凝池前部不能明显地看到絮体,在中段和出口处才能看到类似小雪花片的絮体。进入沉淀池后,产生泥水分离。上述情况也表明运行正常,凝聚投加量适宜。但这种絮体沉降性能差,沉速缓慢,当水平流速较大,或受风力等外界条件影响,沉淀池出口处会有少量絮体带出,但对于水浑浊度影响不大。如果在沉淀池进口处已产生泥水分离,水质透明,而出口处仍有较多的絮体带出,并呈现乳白色,出水浑浊度高,说明凝聚剂投加过量。如果在絮凝池出口和沉淀池进口处都见不到类似小雪花状的絮体,同时也没有泥水分离现象,则说明凝聚剂投加量不足。

3.排泥

因为沉淀池底积泥过多,将会减少沉淀池有效容积和过水断面面积,影响沉淀效果,故在运行时应注意及时排除积泥。及时排泥对穿孔管排泥装置特别重要,否则排泥孔易堵塞,且不易清通。

4.异常情况处理

(1)原水浑浊度突然增高时(一般出现在暴雨后)。如果在絮凝池后矾花很少,而沉淀池进口处表层却很清,无成堆的云块状矾花,在1m以下可见浑水进入,这种情况表明沉淀池水质即将变坏。这是由于后进入沉淀池的髙浑浊度原水因凝聚剂投加量不足,大部分悬浮物未充分凝聚而潜人沉淀池下部,原来低浑浊度的水停留在沉淀池上层,产生上清下浑现象。待上层清水逐渐流走以后,浑浊水开始向上流动,并出现在沉淀池中部或出口处,这就是密度异重流现象。产生上述情况时,应迅速投加过量凝聚剂;如若原水碱度不足,还应适量加碱。过量投加凝聚剂的时间应一直持续到水质转好为止。最好能总结本厂运行经验,当高浑浊度的原水一出现就相应加大投药量,尽量避免上述水质恶化的现象发生。

(2)当原水藻类含量较高时,为了提高混凝效果,在投加凝聚剂前先加氯(称为预氯化)、加氯量与加矾量可以通过试验确定。

Scroll to Top